香港工業的成長與起飛 梁炳華博士
香港自開埠到二次大戰之前, 一直倚賴轉口貿易為主。自二戰結束,中國及國際形勢出現變化,令香港轉型而成為了一個工業城市。
日本投降後,國共內戰爆發,大量內地人來港避難,1949年,全港人口約150萬,1950年代大量新移民來港,三年之間全港人口突破225萬。當中有不少企業家、技工,也有很多非技術工人,帶來了資金、技術、機器和廉價勞力,為香港日後發展為工業城市,提供了有利的條件。
1950年韓戰爆發,聯合國對中國實施禁運,花紗布等六大類主要進出口貨物批價的總指數,1952年較一年前下跌百分之三十六。香港進出口以至轉口貿易大受打擊。
二戰之後,西方國家缺乏日常用品,紛採貿易自由化政策,減低關稅,為香港的工業發展帶來了機會。
港府借助內地湧進香港的資金、技術和勞動力,發展工業,養活大量新來的人口。港商大量進口棉花,加工製成半成品和成品,轉銷美國、英國、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等地,紡織業得以迅速發業起來。
由於當時的工業區荃灣及牛頭角土地不敷應用,故港府各部門相議後,決定將觀塘發展為新工業區,並填海取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