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塘南今昔 /

觀塘的歷史

觀塘的歷史  梁炳華博士

香港地區自古已是重要的鹽場。漢朝已在廣東番禺設置鹽官,管轄屯門一帶、九龍灣至沙頭角的鹽田。

三國時期,東吳設司鹽校尉,督管珠江口東部(包括九龍灣至觀塘)的鹽場,名東官場。

宋朝,鹽業有更大發展。在新安縣設有東莞、歸德、黃田、官富四大鹽場。官富即今九龍灣一帶沿海的地方。該處不但是產鹽之地,也是交通要道及軍事重地。史家考證,南宋末年的兩位小皇帝:帝昰和商昺,逃避元兵南來,便曾駐蹕於官富場,並留下了很多傳說。

清朝初年,滿人恐怕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,對清朝不利,故下令沿海五十里內的居民須向後遷界。此令歷時八年始告取消,但境內鹽業已告式微,難以恢復。明清以還,觀塘一帶尤以魔鬼山一帶常有海盜盤踞,劫掠商旅。治安欠佳。

清中葉以後,觀塘區內有四個盛產花崗石的地方:鯉魚門、茶果嶺、牛頭角、茜草灣,號稱四山。四山石塘的決策者稱為四山頭人,勢力很大,可與官府溝通。所產石材除供港島英治範圍使用外,尚遠銷內地,著名的廣州石室教堂的石材便是從鯉魚門運去的。

1898年,觀塘隨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」的簽訂,也納入英屬香港管治的一部份。日本侵佔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,由於觀塘地遠偏僻,故成為遊擊隊活躍的地方。